真人线上娱乐

图片

硕博论坛—“微观-宏观两相流数值模拟应用”、“四川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多期次白云化作用”、“基于沉积微相-岩石相-成岩相耦合的致密砂岩优质储层预测”与“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对天文驱动力的响应”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4日      作者:李瑾琦 韦凤洁 廖思岚     编辑:地科院研宣部     审核:王春华     浏览:[]

2025年4月23日下午14:30~16:30,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在明辨楼C104报告厅举办硕博论坛。地科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李耀庭、2022级博士研究生李阳、2020级博士研究生周雪松、2021级博士研究生冯潇飞分别以“微观-宏观两相流数值模拟应用”、“川中古隆起北斜坡灯影组四段微生物白云岩储层研究”、“基于沉积微相-岩石相-成岩相耦合的致密砂岩优质储层预测”、“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对天文驱动的响应”为题作学术报告。本次活动吸引了地科院师生参与,现场学术氛围热烈。

李耀庭博士基于Comsol多物理场数值模拟软件恢复微观孔喉到宏观断层中的流体流动过程,提出了采用形态学操作与水平集方法优化微观孔喉结构追踪,同时利用实测砂岩粒度曲线、物性与原油物性,利用韦伯分布函数拟合砂岩非均质性,模拟不同条件下油水两相流的渗流特征,并通过地震数据体提取断层模型,利用裂隙流立方定律实现渗流路径的可视化,最后通过有限元模拟软件对断层的油气优势渗流区域进行了模拟预测。

IMG_20250423_143033

李耀庭博士报告现场

李阳博士以川中古隆起北斜坡灯四段为研究对象,研究融合岩性-电性-地震-地化等多源数据,揭示不同尺度下微生物白云岩结构组分特征和形成机理,恢复沉积期古环境,明确沉积相展布规律,完善微生物白云岩演化模式并建立沉积模式,同时研究明确储层基本特征和主控因素,分析演化进程并构建发育模式,最终客观定量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区。

李阳博士报告现场

周雪松博士提出一种基于沉积微相-岩石相-成岩相耦合的优质储层地震预测方法。首先,基于岩心、测井与地震标定沉积微相特征,优选地震属性,刻画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其次,通过测井曲线交会图与判别分析相结合确定优势岩石相,开展沉积微相约束下的地震属性融合优势岩石相预测。基于流动分层指标(FZI)定量划分成岩相,并优选优势成岩相类型,采用机器学习实现成岩相测井解释,构建沉积微相-岩石相约束的多属性融合优势成岩相预测模型。创新性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沉积-岩石-成岩三相耦合约束机制,建立成岩相与地震响应关联,显著降低优质储层预测多解性,形成多相协同约束的致密砂岩储层预测新方法体系。

周雪松博士报告现场

冯潇飞博士基于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地层中天文信号的研究发现,向大家介绍了旋回地层学的概念、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步骤,以及时间标尺的建立与验证等方面的内容。该研究首次在川中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连续陆相地层中识别并提取了天文旋回响应信号(偏心率、岁差),推动了全球侏罗纪天文年代框架的构建。通过创新性提出"层序界面-米兰科维奇旋回界面"耦合标定法,建立了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填补了中侏罗世陆相旋回地层研究的空白。报告还科普了古湖平面的恢复以及验证等科学问题。

冯潇飞博士报告现场

讲座后的交流环节中,师生们就数值模拟参数优化、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细节、天文旋回信号提取方法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本次学术讲座通过融合数值模拟、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等前沿技术,展现了地质资源与工程领域的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了地科学子对科研探索的热情。硕博论坛为研究生群体搭建了学术分享与成果发布的互动平台,引导同学们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科研能力,推动学院学术开放协作的创新环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