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
何舒骏:2020-12-31《资本论》第一卷导读(P514-540)
何舒骏:2020-12-31《资本论》第一卷导读(P514-540)
日期:2020-12-31
地点:钉钉会议
时间:19:00-20:30
领读人:何舒骏老师
撰稿人:孔令旭
主题:《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三章第7、8节
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在何舒骏老师的带领下,弘毅沙龙读书会完成了对《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三章第7、8节的阅读。
马克思在第七节继续批判资产阶级学者所鼓吹的另一个谬论,那就是:在机器大工业发展一段时期之后,就业的工人人数就会增加而不是减少。马克思分析了三种情形:一是“在工厂部门极度扩展的同时,所使用的工人人数不仅可能相对地减少,而且可能绝对地减少”;二是就业工人人数的相对减少和绝对增加是并行不悖的;三是在生产周期中,工人时而被排斥,时而被吸引。由此可见,资产阶级学者真人线上娱乐就业工人最终增加的结论是不符合实际情形的。
随着机器的普遍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与之相适应的物质技术基础,此时“这种生产方式就获得一种弹性,一种突然地跳跃式地扩展的能力”,即自我繁殖的能力,这时候“只有原料和销售市场才是它的限制”。生产的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它的相对狭小的消费基础是矛盾的,这一矛盾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何老师指出:“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是带着过剩的本性的”,解决资本过剩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成为了一种社会必需。马克思以“棉纺织业的危机”为例指出,无论是在经济周期的哪一个阶段,工人的命运都十分悲惨。
在第八节,马克思考察了机器大工业对于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家庭劳动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机器大工业取代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小生产者也可以间或地、暂时地使用机器,但最终还是会被大工业所消灭。工厂制度的发展还使得其他工业部门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阶段,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题。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则是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当机器挤进工场手工业的这个或那个局部过程时,就会使这个局部过程的技术基础和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此外,机器生产也使总体工人的构成发生根本的变革。工厂制度的发展还使得家庭劳动也发生变化,将现代家庭工业变成工厂、手工场或商店的分支机构。
何老师精炼而又透彻的讲解,不仅让大家领会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与趋势的严谨判断,而且直观地理解了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对工人的影响。
参会老师:崔发展、彭雪华、高国良、郭玉秀、何舒骏、万媛、谢震、王磊
参会学生:朱超、黄秋玉、周丽、夏欣怡、沈怡然、胡鑫、孔令旭、王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