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语言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 |
中文名称:社会语言学 | |
英文名称:Sociolinguistics | |
开课学院:外国语学院 |
课程编码:S0502302 |
学分:2 |
总学时:32 |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 | |
修读基础: 学生应先完成《普通语言学》课程 | |
主讲教师:王淑雯(教授) | |
二、课程目的任务 1.课程地位作用 通过《社会语言学》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分支之一,是一门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的学问。加强学生在英语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学生学好其它英语专业课程。 2.课程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强调经典社会语言学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方法论基础、概念体系、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注重客观介绍不同学派的研究成果。同时也积极介绍社会语言学的最新发展,努力探索新的语言社会现实规律 教学重点:社会语言学热点问题 教学难点:社会语言的普遍规律和研究方法 3.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1) 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什么是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是如何兴起的这门学科都有哪些基本概念,语言与性别、年龄、行业乃至职业有何关系,语言接触和相互影响,语言的变异及研究方法,如何开展言语交际和语言规划。 2)培养学生具有动态发展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和语言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求索习惯,能够结合丰富多彩的社会和语言现实,包括生动详实的语言材料和社会材料,阐释特定的言语社会及其言语生活。 3)认识语言的交际性,提高自身的素质;鼓励他们关注现实,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 |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从总体上了解社会语言学的面貌,掌握学科兴起的内因和外因,进而认识作为一门学科的社会语言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最终把握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教学要点: 1. 社会语言学的定义 2. 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和特点 3. 社会语言学的分类 4. 社会语言学产生的背景 5.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课题 6. 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教学重(难)点:有关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性质的各种解释;社会语言学兴起的外部原因;社会语言学的实践价值 第二章 语言和社会的关系(3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语言和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社会的变化促进了语言的变化,理解言语行为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人行为,会受到很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如果不注重交际问题和交际态度,可能会导致社会问题。 教学要点: 1. 语言和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 2. 社会的发展变化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变化 3. 言语行为受社会因素制约 4. 交际问题和交际态度可能会导致社会问题 教学重(难)点:言语行为受社会因素制约;交际问题和交际态度导致的社会问题 第三章 语言和社会集团(6学时) 教学要求: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地域因素、社会因素(性别、年龄、行业、阶层、阶级等)已经民族、种族对语言的影响,还要从功能角度了解语言的功能变体,学会选择恰当的语域,实现交际的目的。 教学要点: 1.语言变体的定义 2.语言的地域变体——地域方言 3.语言的社会变体——社会方言 4.语言和民族、种族 5.语言的功能变体——语域和语体 教学重(难)点:语言性别差异的表现;语言年龄差异的表现形式;社会集团与语言社团的关系;语域的选择 第四章 语言的接触和相互影响(8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语言接触的含义、接触发生的条件,理解和掌握语言接触所导致的影响;语言使用上的变异——双语和多语现象,以及双语或多语现象引起的语码选择、语码混合;语言结构上的变异——语言干扰,以及语言的深度接触引起的混合和融合等。 教学要点: 1. 语言接触的原因 2. 语言接触发生的条件 3. 双语和多语现象 4. 语言干扰 5. 语言的混合和融合 6. 语言的扩散 7. 洋泾浜和克里奥尔语 8. 借词 教学重(难)点:双语现象与双语制;语码的选择与混用;语言的混合和融合 第五章语体、语境和语域 (6学时) 教学目的:分析言语行为理论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 教学要求:初步掌握言语行为理论与话语分析理论,理解不同概念,了解语言与语境的关系。 教学要点: 1. 谈话对象对语体的影响 2. 适应理论 3. 语境、语体和阶层 4. 非西方社会中的语体 5. 语域 教学重(难)点:语境、语体和阶层;言语行为理论与话语分析理论 第六章 言语功能、礼貌和跨文化交际 (4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礼貌策略,礼貌惯用语,会话策略,会话风格,交际事例。 教学要求:掌握不同文化的语言礼貌。 教学要点: 1. 言语的功能 3. 不同文化的语言礼貌 教学重(难)点:言语的功能;会话策略 第七章语言、认知和文化 (4学时) 教学目的:学习语言与认知和文化的关系。 教学要求:掌握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教学要点: 1. 语言和感知 2. Whorf 3. 语言类别和文化 4. 语篇模式和文化 5. 语言、社会阶层和认知 教学重(难)点:语言、社会阶层和认知;语言与认知和文化的关系 第八章态度和应用 (3学时) 教学目的:学习语言态度和语言的应用。 教学要求:了解语言的使用。 教学要点: 1. 语言态度 教学重(难)点:社会语言学和教育;社会语言学和教学的关系 第九章总结 (2学时) 教学目的:学习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动态,介绍一些相关研究选题。 教学要求:了解社会语言的普遍规律。 教学要点 1. 社会语言能力 2. 社会语言分析的范畴 3. 社会语言的普遍规律 教学重(难)点:社会语言学热点问题;社会语言的普遍规律
| |
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 开卷笔试 2.成绩评定办法: 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 |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一)推荐教材: 《社会语言学导论》, Janet Holmes,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年, 第三版 (二)参考书目: [1]《社会语言学引论》, Ronald Wardhaugh, 外语教学与研究版社,2000 [2]Sociolinguistics, Hudson R.A.,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社会语言学论文集》, 祝畹瑾,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 |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
大纲执笔人:王淑雯
大纲审批机构: 外国语学院学术(或教授)委员会
2015年 月 日
上一条:《语用学》课程教学大纲 下一条:《应用语言学》课程教学大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