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 务:储层增产改造创新团队党支部书记
职 称:副教授
导师资格:硕导
所属部门:采油气工艺研究所
学科专业:油气田开发工程
研究方向:水力压裂裂缝导流能力构建与调控技术、智能压裂理论与技术
联系方式:liuyx_6@163.com
联系地址:610500成都市新都区新都大道85号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A307
刘彧轩,四川南充人,副教授,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SPE)成都分部副主席,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团队学术秘书、中国能源学会专家委员会石油天然气专家组委员、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SPE会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石油钻采工艺》和《天然气勘探与开发》青年编委,主要从事水力压裂裂缝导流能力构建与调控、智能压裂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油气重大专项专题、中石油创新基金、中石油“十四五”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技项目专题、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揭榜挂帅项目、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重点攻关项目、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重点攻关项目等21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Energy、SPE J、JPSE、JNGSE等领域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SCI收录论文30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件。研究成果获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1)、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4)、真人线上娱乐石油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3),被国际同行评议平台Publons(SCI检索机构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旗下全球审稿数据平台)评为工程领域全球前1%的顶级审稿专家,被JNGSE、Petroleum等期刊多次授予“杰出审稿人”称号。
培养毕业硕士7人,获省优秀毕业生1人、校优秀毕业生2人、国家奖学金2人次、综合素质A级证书2人。
●2006.09-2010.07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士
●2010.09-2015.06 西南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硕士、博士(硕博连读)
●2011.11-2012.01 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访问学者
●2015.07-2019.11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讲师
●2015.09-2016.08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访问学者
●2019.12-至今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副教授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油气重大专项、中石油创新积极、中石油前瞻性基础性项目等纵横向项目21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474048,深层页岩气压后支撑裂缝非线性闭合机制及导流能力模型研究,2025/01-2028/12,负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804266,考虑渗流-应力-温度-固相耦合效应的深层页岩气压裂液滤失机理研究,2019/01-2021/12,负责
●国家油气科技重大专项项目,SQ2024AAA120010,新一代复杂储层改造关键技术与装备,2024/11-2030/12,专题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集成项目,U23B6004,湖相多岩相组合页岩油气储层成缝机制及有效开采机理研究,2024/01-2027/12,课题技术首席兼专题长
●国家油气科技重大专项任务,2016ZX05002002-009,火成岩储层压裂技术研究与实践,2016/01-2020/12,负责
●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研究项目,2019D-5007-0203,威远页岩气井间压窜机理及防控措施研究,2019/11-2021/10,负责
●中石油“十四五”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技项目专题,RIPED-2022-JS-1495,非常规储层压裂多级裂缝支撑剂输送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2022/08-2023/12,负责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揭榜挂帅项目,金秋气田沙溪庙组致密砂岩裂缝扩展机理研究,2022/05-2024/12,负责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重点攻关项目,超深裂缝性砂岩厚层精细化压裂提产技术研究与应用,2019/12-2021/12,负责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重点攻关项目,深层页岩压裂裂缝起裂和延伸机理研究,2018/06-2019/12,负责
(1)科研获奖
●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窄河道非均质致密气精细布缝高效造缝技术及应用,排名1,2025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致密油气储层高效改造关键技术与应用,排名4,2022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致密油气藏压裂酸化裂缝流动能力优化与有效保持技术,排名7,2018
●四川石油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页岩气体积压裂缝网评价关键技术与应用,排名3,2022
●四川石油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页岩气压裂工程增效降本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应用,排名10,2022
(2)教学获奖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2023
●“石工杯”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2021
●师资培训“优秀示范课学员”,2019
(3)荣誉称号和学术兼职
●工程领域全球前1%的杰出审稿专家,Publons平台,2019
●《Petroleum》杰出审稿人,2019
●《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杰出审稿人,2015、2017
●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020
●SCI收录期刊《Process》客座主编,2023
●《SPE Journal》《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等十余种期刊审稿专家
(4)论著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Energy、SPE J、JPSE、JNGSE等领域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SCI收录论文30篇,代表性论文如下:
●Wu L S,Liu Y X,Guo J C,et al. CFD-DEM simulation of composite plugging using novel sheet fibers in rough fractures[J]. Energy,2025,319:134895.
●Liu Y X,He S M,Liu Z H,et al. RAdam-Backpropagation-Based model for predicting propped fracture conductivity[J]. SPE Journal,2025,30(03):1024-1038.
●Liu Y X,Mu S X,Guo J C,et al. Analytical model for fracture conductivity considering rod proppant in pulse fracturing[J].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22,217:110904.
●Liu Y X,Zhou H Y,Guo J C,et al. Controlling factors of fracture aperture reduction based on experimental study using proppant pack apparent Young's modulus[J].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22,208:109506.
●Liu Y X,Mu S X,Guo J C,et al. Model for fracture conductivity considering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in a proppant monolayer[J]. 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21,95:104188.
(5)专利
以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10件,代表性专利如下:
●刘彧轩,伍连松,郭建春,等.一种压裂后粗糙裂缝闭合过程中裂缝柔度的测试方法:202210879930.3[P]. 2024-06-18.
●刘彧轩,詹立,郭建春,等.用于裂缝性砂岩厚层水力压裂施工参数优化设计的方法:202110664832.3[P]. 2022-08-12.
●刘彧轩,穆树兴,郭建春,等.一种考虑支撑剂粒径分布的导流能力预测方法:202010772927.2[P]. 2022-06-03.
●刘彧轩,张航,郭建春,等.基于能量转换的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交互状态判别方法:201911247372.3[P]. 2022-04-05.
●刘彧轩,李圣杰,郭建春,等.一种预测裂缝性储层多级压裂裂缝形态的方法:202010772177.9[P]. 2022-03-11.
●刘彧轩,何杰,邓燕,等.一种考虑固相封堵主裂缝的新裂缝起裂压力预测方法:201911087293.0[P]. 2021-07-02.
油气藏压裂酸化增产理论与技术
●水力压裂裂缝导流能力构建与调控技术
●智能压裂理论与技术
西南石油大学储层增产改造创新团队依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是教育部创新培育团队和真人线上娱乐首批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
团队主要研究领域是低渗致密油气藏压裂酸化增产改造的理论与工程技术。近年在工作液分子结构设计和制备、压裂材料与岩土物理化学耦合、流体与多孔裂隙岩石力学耦合、压裂酸化新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特色成果。建立了以酸损伤降低破裂压力和超高温压裂液为核心的高温、深层油气藏改造技术;发明了以变密度加砂和变粒径防支撑剂嵌入为核心的高导流压裂技术;创建了非连续砂体水平井双目标压裂优化理论与技术;创新了智能转向酸压理论和技术。成果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合作推广等形式在我国环渤海湾、四川、鄂尔多斯盆地等大型油气盆地数十个油气田4200余油气井得到广泛应用。
团队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俄克拉荷马大学、德州A&M大学、犹他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