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翻译理论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 |
中文名称:翻译理论及实践 | |
英文名称: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 |
开课学院:外国语学院 |
课程编码:Z0551204 |
学分:2 |
总学时:32 |
适用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
修读基础: 修读本课程应具备一定的英汉互译能力,了解中外翻译史。 | |
主讲教师:胥瑾(副教授) | |
二、课程目的任务 1. 课程地位作用 本课程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必修课程,其特点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翻译基础理论水平和英汉互译实务能力,有助于培养出具有较高外语运用能力、较高专业理论素养的外语人才。 2.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围绕翻译的理论及实践两个环节展开。本课程的翻译理论指的是翻译基础理论,包括翻译认识论和翻译运用理论,翻译认识论包括认识翻译的本质、过程、对象、主体、功能、基本矛盾、影响因素等,翻译运用理论涵盖策略论(直译/意译、归化/异化、交际/语义、全译/节译/合译)和价值论(翻译原则、翻译校审、译本批评)。实践环节即数篇英译汉和汉译英文章,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的把握。 3. 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1) 形成对翻译的基本认识,包括认识翻译的本质、过程、对象、主体、功能、基本矛盾、影响因素等; 2) 掌握翻译的基本策略及其作用,如直译/意译、归化/异化、交际/语义、全译/节译/合译; 3) 基于对翻译的基本认识,能进行翻译校审和译本批评; 4) 能进行英汉互译实务,且译文能做到信达切。
| |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将采用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的形式,按照专题展开。 1. 翻译认识论 教学内容:翻译的定义种种,包括中国翻译定义和西方翻译定义;翻译理论中的“学”与“术”问题。辅之以经典译文赏析和学生自主实践。 教学要求:阅读认识翻译的论文或书籍,如:Bassnett编著的Translation Studies,许钧编著的《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 学时分配:8学时 2. 翻译策略论 教学内容:翻译中涉及的各种策略,包括直译/意译、归化/异化、交际/语义、全译/节译/合译;辅之以经典译文赏析和学生自主实践。 教学要求:阅读讨论翻译策略的相关文章或书籍,如:Wolfram Wilss所著的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and Methods,Lawrence Venuti编著的The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学时分配:8学时 3. 翻译价值论 教学内容:翻译史上涉及的各种翻译原则,如中国翻译史上提出的按本而传、正译、信达雅、化境、三美论,西方翻译史提出的解说员似翻译和演说家似翻译、斯莱尔马赫的走近读者/走近作者、奈达的功能对等等,并运用这些原则于翻译校审和译本批评。辅之以经典译文赏析和学生自主实践。 教学要求:阅读讨论翻译原则的书籍或文章,如:奈达编写的Translating Meaning,陈福康编写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中涉及的翻译原则部分。 学时分配:8学时 4. 翻译实践 教学内容:数篇英译汉和数篇汉译英,学生自主翻译,相互校审,课堂上分享翻译心得。 教学要求:阅读平行文本,包括与所译文章相关的文章、书籍、网络资源。 学时分配:12学时 | |
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 笔试 2.成绩评定办法: 平时成绩*30% +期末考试成绩*70%
| |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 教材 1)何刚强. 笔译理论与技巧.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胥瑾. 英汉对比与翻译教程(第二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2. 主要参考书目 [1] Bassnett. Translation Studies[M]. Routledge, 2000 [2] 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 Wilss, Wolfram.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and Methods[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陈宏薇. 汉英翻译基础[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6]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何刚强. 当代英汉互译指导与实践[M].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8]许钧. 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Z]. 译林出版社,2001. [9]许渊冲. 诗书人生[Z].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 |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 |
? |
大纲执笔人:胥瑾
大纲审批机构: 外国语学院学术(或教授)委员会
2015年 8 月 10 日
上一条:《应用语言学》课程教学大纲 下一条:《第二语言习得》课程教学大纲
【关闭】